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imtoken官方下载作者:2025-11-06

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化、全面化和均衡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食物的需求逐步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食物营养健康和绿色无污染成为很多消费者优先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的生产过程、加工方式和储存条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涵盖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品类,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2亿吨,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6097.8亿元,带动农产品生产向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稳步迈进。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然而从供求关系看,粮食产需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一方面,粮食供求存在结构性短缺矛盾。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总体稳定,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优质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口粮消费逐步下降,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带动饲料用粮需求增长,但玉米、大豆等产需还存在缺口,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另一方面,粮食供需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多年保持在78%左右,但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较低,资源约束明显。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按质量分为10个等级,目前平均等级为4.76等,低等耕地占比22%,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现实问题仍然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体现了从“粮食”到“食物”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强调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大食物观要求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开发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好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举措,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优化耕地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深远海养殖业、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加强原创性研究,研究新型食物资源开发和数字监测技术,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学等前沿技术应用,推进科技与食物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例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型蛋白和功能食品,利用微生物菌体蛋白替代豆粕等饲料原料。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推动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通过自动化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农田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强化食物加工与流通环节的科技创新,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减少损耗。

三是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农业技术援助和粮食援助等合作项目实施,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推动进口渠道多元化,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通过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方式,深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提升进口稳定性。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增强我国在全球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宋建晓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