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成为机械行业升级新引擎

imtoken官方下载作者:2025-10-28

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行业,是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6部门近期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业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规模与质量并重

《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的目标设定,体现了规模与质量并重的系统性思维,强调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力。

“这一目标是基于我国机械行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并综合考虑内需、出口、投资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有利于稳定行业预期、增强行业信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说。

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柳新岩分析,《方案》提出三方面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实”,保障措施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压实责任,强化协同配合,定期评估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成效;二是“准”,针对《方案》在落实中面临的关键环节,提出要支持装备企业开展现代制造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落实好工业母机等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装备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活”,提出要强化运行监测,定期组织召开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和专题调研,建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风险预警机制,灵活应对《方案》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方案》还提出,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乔标建议,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协同、品质升级的路径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以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着力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转化问题;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瓶颈,增强产业链韧性。

“在此基础上,深入实施标准提升引领机械行业优化升级行动、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等,通过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夯实质量基础,系统性提升从基础零部件到整机装备的可靠性、一致性与稳定性。”乔标说。

扩大国内外市场

机械行业稳增长的关键任务是要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方案》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深化开放合作5项任务,不断增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

在壮大国内市场方面,柳新岩建议,机械行业结合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智慧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扩大养老康复装备、冰雪装备、文旅装备、教育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应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也为机械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通过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进一步带动绿色降碳技术装备发展。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柳新岩表示,要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工业母机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

“机械行业企业要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针对自身产品特点,加快绿色低碳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江苏省机械装备业抓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速迈向中高端。江苏省新型电力装备覆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九大环节;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领域配套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高技术船舶产业,造船订单覆盖超大型油轮、集装箱船等,结构高端且多样化;光伏产业链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环节。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一处副处长赵迪扬表示,接下来,江苏省机械行业将抓住国家“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进一步突出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商用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近年来,我国机械行业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国际经贸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挑战和机遇并存。

《方案》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乔标建议,在畅通国际合作机制基础上,健全服务支撑,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全球领先厂商开展技术研发、标准互认、供应链管理等高层次合作,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能合作、生态共建升级。

加快新技术应用

智能化转型是《方案》的重点之一。柳新岩分析,当前,机械行业智能化升级主要存在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供给不足、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技术融合应用尚需深化、智慧服务场景还需进一步拓展、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比较缺乏等难题。为此,《方案》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建议,企业要积极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制造全过程。同时,聚焦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装备产品数据互联互通、人机交互、辅助决策等智慧服务功能。

“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推进机械行业智能化发展,要以场景拓展为牵引,开拓工业母机、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高端产品的应用市场,以实际需求驱动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升级。”乔标说。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特别是面向广大企业,鼓励开展投入小、见效快的“微改造”,务实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普及;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分级分类建设智能工厂,从基础级到领航级梯度培育行业标杆。

智能化转型对技术和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乔标表示,高端传感器、专用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仍待加强。同时,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不能完全匹配。下一步,要加强掌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储备,深度推进机械行业融合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吉亚矫 刘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