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智能化驱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imtoken安卓版下载作者:2025-11-06

尽管仍受家里人“买合资车”观念的影响,但30岁的小刘最终还是购买了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我买的不是代步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空间。”小刘说。

小刘是中国当下数千万新能源汽车用户中的一员。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这一数据,是当下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注脚。

如今,国产新能源汽车不仅实现了市场“破局”,更连续多年保持全球产销量第一,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活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名誉理事长苏晖说:“从宏观视角看,中国已经充分证明自己是汽车大国,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更是为其向汽车强国迈进奠定了基础。”

智能网联重新定义汽车

最近,一则以微电影形式呈现的汽车广告传播甚广。广告前半段突出汽车的驾驶感、通过性,后半段则展现了其生活空间的功能——虽然这对夫妻没能找到入住酒店,但沿车身支起的天幕、悬挂的各式彩灯,为他们带来了全新露营体验。

与汽车对话、在车内旅居……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正为很多人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新的可能。由此,很多关于汽车的话题,也需要新的时代答案。

其一,如何用汽车定义国家工业化水平?

“汽车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这几乎是工业领域的共识。传统燃油车拥有成熟的研发与制造体系,许多车企更是专注于突破“发动机技术”,将其视为自身技术水平的代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造车“新势力”最初并不被看好。

如今,市场格局发生反转。

新能源汽车凭借电机驱动方式,在“零百加速”动力输出方面达到传统燃油车同等甚至更优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搭载越来越多的智能辅助功能,改变了购车人对汽车的传统认知,也催生了新的需求点——除了电池续航里程外,人们还重点关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交互体验及生活服务功能。

福特T型车通过大规模流水线的高效生产模式,大幅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推动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汽车普及程度”代表国家工业化水平;那么,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产品,通过日益丰富的智能辅助功能,正在重新定义汽车概念。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如今,“汽车普及率”不仅从生产能力、效率等维度展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更从汽车所集成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甚至包括生产端理念、消费端态度等多维度呈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这是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其二,社会承载力是否足以支撑“车轮上的国家”?

相比欧美,我国的汽车普及率仍有一定差距。曾经,业内也对“车轮上的国家”产生过质疑,剔除收入水平,庞大人口基数可能带来的超大规模汽车保有量会给交通、环保带来何种压力?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辅助功能的多元化,汽车如同手机一样正在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智能导航系统让车主可以选择最优路线,避开交通拥堵;清洁电力驱动的应用不仅没有带来环保压力,反而推动环境改善……

创新驱动汽车产业升级

在青海省西宁市一家新能源汽车4S店内,负责人裴怀栋正为顾客讲解车辆的智能座舱功能。问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区别,他直言:“过去的燃油车时代,我们更多是在模仿;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从电池到智能系统,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这番话,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入局”到“破局”的生动注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谁先发展的问题,成为挡在行业面前的一座隐形“桩”。一年后,《关于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发布,市场上大量未达标二手车的处置难题又让行业面临新的考验。

但是,政策的持续发力与市场的自发探索,逐渐拔除了这些阻碍发展的“桩”。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实现“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家能源局还推动“开绿车、用绿电”,开展车网互动试点,让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参与电网“削峰填谷”。

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是汽车产业核心发展方向,电动化不仅是承载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基础,更契合全球碳中和目标。

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前景愈发清晰,小米、华为、京东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跨界入局。传统车企凭借底盘、车身结构、碰撞测试等领域的长期积累坚守阵地,跨界玩家则依靠智能化、大数据优势与良好的用户体验异军突起,新旧造车势力的碰撞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苏晖认为,目前,电动汽车试验、检验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符合当前实际需求,市场始终是检验企业生存能力的核心标准,无论是跨界玩家还是传统车企,最终能否立足的关键在于平衡创新与安全。

有人担心:“智能驾驶确实方便,但万一系统出现问题怎么办?”也有人担忧:“充电桩‘堵桩’如何解决?”此外,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谁能胜出、电池安全如何彻底得到保障等问题,仍待行业给出答案。

所有的新问题都是发展的新动力。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如今五年过去,这一正确理念不仅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升级,更带动汽车制造、能源消费全产业链的变革——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不断提升车辆安全性能,核心技术突破与全球竞争力提升成为行业聚焦的重点。

大浪淘沙。遵循新发展理念、平衡创新与安全、持续解决用户痛点的企业,必将在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征程中,成为最终的领跑者。